2025年7月28日 星期一

護國神山-中央山脈的守護

 


🌿紅樹林的靈魂與中央山脈的守護:當自然意識選擇退場

曾經看過一本書,談到美國開發沿海地區時,大量砍伐紅樹林,只為了擴建工業與港口。沒過多久,那些原本風調雨順的地區,開始頻繁出現龍捲風、暴雨與氣候失衡的現象。

而那本書並沒有從科學角度去解釋這一切,而是從一個更深層的視角告訴我們——

那些紅樹林曾經是守護這片土地的靈性存有。當人類肆無忌憚地砍伐牠們,等於中斷了彼此之間的能量契約。等到人們驚覺錯誤、想要再重新種回紅樹林時,這片植物的集體意識卻已失望離去,不願再守護那片土地。

於是風雨失序,天氣再也無法回到從前。


🌬️ 台灣寶島的守護神——中央山脈


這讓我想起我們的台灣——這塊被稱為寶島的土地,也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守護,那就是中央山脈。

每次颱風逼近,總會出現一個神奇的現象:當颱風穿越台灣東部,常常被中央山脈打散、減弱,讓災損程度明顯下降。這不只是地形作用,更是一種深層的靈性屏障。

被稱為護國神山的中央山脈就像一條龍脈,承載著島嶼的氣場核心,穩定磁場、調節風雨、分配水氣,守護著人民的生活與農業的平安。

但我們是否真的珍惜這份守護?

🌲當靈性守護失衡:為了綠電而砍掉森林

近年來,為了發展綠能,台灣南部的山林大量被砍伐,原生森林的根系與水源涵養系統被破壞殆盡。

在這些樹木倒下的那一刻,守護那片土地的能量也逐漸沉寂。

當風災來臨,再也沒有完整的森林結界來調節風壓與雨量,反而形成泥石流、淹水、基礎設施失守……這一切真的只是巧合嗎?

或許在開發過程該評估:在追求永續與綠能的同時,是否忘了土地本身的感受?


🌏 自然不是被動的資源,是有靈性的存有

在原住民文化與許多古老文明中,山、河、樹、風、雨,從來不是「資源」,而是有靈魂的長輩與朋友。

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互惠的關係,當我們祭拜山神、感謝土地,是在維持一種「能量契約」,也是在提醒人類不要忘本。

一旦這份契約被打破,大自然也會選擇退場,讓人類獨自面對反撲的災難。

如果我們真心想為台灣留下穩定的氣候、安全的生活與真正的永續,那麼除了科技與政策之外,更需要的是—— 重新與土地連結,重新與自然對話。

也許,這些風災不是警告,而是靈性的最後提醒。

提醒我們:唯有愛與尊重,才能喚回那些曾經願意守護我們的自然意識。


🌿與自然相處,不是你走進森林拍拍照、去露營烤肉,就叫親近自然。

不是你用環保吸管、買有機蔬菜、參加淨灘活動,就代表你尊重這塊土地。

自然是一位老母親,不是你可以任意命令的僕人 

很多人說:「我很愛山、我很愛海!」

但,人類還是把高速公路貫穿過山、濫墾山林蓋滿飯店民宿、太陽能板鋪滿山頭、將汙廢水倒進溪流,然後一邊說自己是環保尖兵,一邊等著氣候異常、颱風肆虐、農田淹水,再來怪罪大自然發飆。

大自然不是發飆,是祂不想再忍。

祂一直在給我們機會,只是我們沒有一次真的聽懂。

那些守護自然的意識,一個一個在退場! 台灣也正在失去守護神!

我們的中央山脈,是台灣最穩定的能量軸線。

多少次颱風逼近,是這條山脈讓氣流分散、雨量化解,

像一位沈默的長者,用身體為整個島遮風擋雨。

但這些年,我們用「綠電」的名義,砍山、剃林、破壞地脈,

南部的山頭一座座裸露,太陽能板鋪得像傷口上的貼布,

底下的地氣流失了,山的意識也退場了。

近期,每逢初一十五大潮,就有颱風來襲,南部居民又要面臨淹水的惡夢。

風雨似乎不曾離去,只是換了面貌再出現。

如果我們依然持續犧牲山林與河川,那就只能一再讓風災的循環上演,直到我們學會與大自然學習愛與尊重。

願我們都還來得及,讓大地的守護意識重新選擇留下。